微信号
15618884964
《科创板日报》4月12日讯(记者 余诗琪 敖瑾) 特斯拉4月9日宣布将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Megafactory的消息,点燃了整个储能市场。
据了解,该储能超级工厂计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可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产品提供范围覆盖全球市场。特斯拉方面表示,该项目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从规模来看,这是目前中国国内最大的储能工厂项目。
4月10日一早,储能板块开盘大涨。此后截至4月11日收盘,易事特、英杰电气涨超10%,派能科技、协鑫能科涨超5%,宁德时代涨幅也达到2.42%。
它掀起的涟漪正传导至一级市场。多位储能领域的投资人都对《科创板日报》表示,特斯拉“杀入”,是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消息。在此之前,国内储能行业还没有出现过规模如此大的超级项目,这会在短时间内催化整个产业链,行业上下游都能从中受益。更关键的是,国内企业可以摸着特斯拉过河,降低试错成本的同时,验证大规模商业化的落地路径。
摸着特斯拉过河
在特斯拉布局“超级工厂”前,业内的普遍认识是,储能市场尚未跑通真正的盈利模式。
某产业集团战略投资总监林玮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国内无论是工商业还是发电侧的储能,目前发展仍受限于政策,因为电网主要的考量还是在安全方面,需要确保实时平衡,而保证储能经济性的优先级靠后。这种情况下,可能存在调用次数不足,储能的经济型就比较难发挥。国内电价特别是农用、居民电价还相对较低,峰谷之间的差距也不是特别大,储能的经济收益还是一般,所以国内户储市场也还没有起来。
“户用国内基本是没有市场的;工商业这块,国内有些重工业园区,能耗比较大,会建一些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储能在这块有一定市场,但这类工业园区并不算特别多;再有一块是强制配储的,即强制配置光伏跟风电的电站需要配一定小时数的储能。”林玮表示,总体而言,储能在国内有一定的需求,“但仍是一个相对被动的生意,走的还是to G和大发电集团这种大B端客户的路线。”
但另一方面随着储能行业前景日益明确,数以万计的储能企业在近几年涌入。根据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数据,仅深圳一地,从事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及电磁储能等经营业务的储能企业,就有6988家。
在昌科金执行总经理郭爽看来,特斯拉的进入对国内同行业的企业来说是个绝佳的参照物。近40GWh的规模投入,特斯拉肯定是测算过其商业化回报的。目前国内的储能企业在技术、产能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没法像特斯拉这样下巨额资金验证如此大规模化生产的商业落地。现在相当于让特斯拉在前面试错,国内企业能摸着它过河。
这一运营逻辑在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得到过反复验证。这次储能“超级工厂”的落地可能会再次重复历史,在提升储能上游产业链各环节和从业人员的同时,会有一批企业跟着特斯拉跑出来,成为世界一流的储能企业。就像现在智能手机产业链里的小米,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比亚迪一样。
无独有偶,华兴新经济基金投资副总裁任思蒙也有类似观点。他提到,特斯拉接下来最大的贡献可能在于启发消费市场的心智。“还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在2021年以前,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是有很多偏见的。尤其是2019年至21年期间,随着补贴退潮,新能源汽车销量几乎停滞了。直到特斯拉像“鲶鱼”一样搅动了整个市场,让非常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新能源汽车,真正把市场打开了。让它从政策驱动的市场转为需求驱动的市场。”
在任思蒙看来,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现在的储能市场。因为目前国内大型储能主要靠的是政策强配,户储需求其实不大。“我们常说,现在是储能行业爆发的黎明前,但市场需求的爆发是需要培育甚至是教育的。”任思蒙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不管是对消费者还是大B端客户来说,特斯拉都扮演着很好的教育角色。而且储能是个万亿级市场,一旦得到了开拓,它也无法一家通吃,国内企业就有机会快速跟进。”
在这些相对积极的预判之外,也有投资人表示特斯拉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主要的原因就是价格。盈科资本合伙人曹吉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说,现在特斯拉一套1.9MW/3.9MWh的Megapack售价为26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700元/kWh,明显高于国内市场的报价(2023年国内报价预计在1600元/kWh至1700元/kWh)。并且特斯拉采用的直流侧多分支并联路线,并不是国内市场主流。从这个角度判断,特斯拉Megapack未来应该主要向海外市场供货,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
这条搅动市场的鲶鱼,还需要时间来发挥威力。
鲇鱼搅动下,项目水涨船高
但在一级市场,特斯拉的进入,给已经火热的储能赛道又添了一把柴。一位储能方向的FA机构合伙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他们已经在收集相关的配套项目信息,给VC机构推过去。投资人也预判,接下来储能赛道会涌入新一波资金。
事实上,储能这把火已经在一级市场中烧得很旺了。
头豹研究院分析师刘冠卓表示,储能产业进入交付放量阶段之前,市场需求相对较低,投资风险较高。随着交付放量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储能赛道投资门槛降低,投资机会增加。不仅大型能源企业可以参与储能产业的投资,小型投资者也可以通过投资储能基金等方式,参与储能产业的投资。
不少投资人的直观感受是,这两年跨界投储能等新能源的资本越来越多了,之前主要是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这种大型央企,但现在很多投互联网、消费的资本也在看储能项目,转赛道的FA也不少。
郭爽就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以前的能源类项目很多跟电厂建设等基建投资有关,一个项目就需要十几个亿的资金,对中早期的VC机构来说很不友好。这两年,储能等新能源项目的兴起,对资金体量的要求一下降了下来,往里面扎的VC机构就越来越多了。现在整个赛道明显过热,对投资机构的产业理解、投资逻辑和出手的谨慎程度,都有了很大考验。
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储能赛道共完成31起融资,2022年为65起,2023年第一季度,也已经完成了14起融资,融资数量增速迅猛。
投资热度的攀升,让储能项目估值水涨船高。林玮表示,“大的项目达到百亿级别的规模,一些新的创业公司,首轮估值2亿元,下一轮就能涨到10亿元,这种我们也是有见过的。”其进一步表示,短期内储能项目的估值尚无下降的迹象。
特斯拉的高调杀入给同行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市场创造了新故事。蓬勃发展的储能赛道将会跑出哪些新的独角兽企业,《科创板日报》将持续关注。
微信号
1561888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