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561888496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中石化进军氢能两年有余,终于在2023年见到了更多真金白银的投入,与实际项目落地。作为去年承接冬奥会供能的“氢能国家队”,这家7000亿传统能源巨头,是否能借此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石化巨头迎头“狂飙”。
4月12日,中石化早盘涨逾4%,收报6.16元,最新市值7385亿元,两个月内暴涨超35%。消息面上,除了近期石油板块的宏观利好,集团层面也有一些重大利好传出。
中石化集团近日宣布,“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已取得积极进展,基本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正在加快推进,这也是继“东数西算”后又一国家级重磅项目。
作为“三桶油”之一,中石化早在2021年就喊话进军新能源,剑指“国内第一氢能公司”。此后接连成立近10家相关公司,并发布百亿定增,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等5个项目。
然而在氢能成本仍高,商业化前景并不明确的背景下。相关投入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尚不可知,具体项目进展,以及对产业链上下游可能产生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跟踪观察。
“西氢东送”启动
中石化集团公告显示,“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已经在路由选址、技术研究、工程建设方案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基本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正在加快推进。该管道建成后,将助力我国能源转型升级,对跨区域氢气输送管网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西氢东送”管道起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终于北京市的燕山石化,全长400多公里。作为中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的纯氢输送管道,一期运力为10万吨/年,预留50万吨/年的远期提升潜力。管道将经过内蒙古、河北、北京等3省(市)9个县区,未来将替代京津冀地区现有的化石能源制氢及交通用氢,缓解绿氢供需错配问题。
中石化集团表示,将在沿线多地预留端口,便于接入潜在氢源。未来还将依托“西氢东送”管道建设支线及加氢母站。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已于3月被纳入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这也是继“东数西算”后又一国家级规划项目。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输氢管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输氢管道可以实现大规模、长距离输送氢气,兼顾经济性,缓解终端用氢成本高之困,但早期投入成本较高。当前国内氢气用量及运输半径相对较小,汽车运输仍是国内实现长距离氢气运输的主流方式。
在中石化集团的表述中,这一项目被定义为示范工程,“非商业化”开发项目。截至目前,“西氢东送”的投资规模,开工时间表等细节尚未公布。
百亿定增透露进展?
上市公司或已开始行动。
3月27日,中石化公告,拟向控股股东中国石化集团定增募资不超过120亿元,用于清洁能源、高附加值材料方向的5个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定增中提及的“燕山分公司氢气提纯设施完善项目”位于“西氢东送”规划终点的北京燕山石化,或成首个公开细节的相关项目。
公告显示,燕山氢气提纯项目预计投资总额2.1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入2亿元,项目建设期一年。该项目将对现有化工系统工业副产氢气进行提纯处理,配套氢气分析化验及装车设施,建成后生产能力达10,000 Nm3/h,折合燃料电池用高纯氢7,200吨/年。
据悉,燕山石化是中国石化集团旗下唯一在京大型石油炼化企业,目前已有2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燃料电池车用高纯氢示范项目投入运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燕山石化承接了全部供氢任务,以及4座加氢站,累计服务各类冬奥车辆1.26万车次。
2022年2月,燕山石化顺利通过全球首个“绿氢”标准《低碳氢、清洁氢及可再生氢标准与评价》认证,成为来国内首家获得清洁氢认证的企业。据悉,上述标准由中国氢能联盟提出,已实施2年余,并被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纳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涵盖的车用氢气加注奖励标准。
同时,燕山石化还作为“一体化环北京供氢链”的主要承接单位,近年频频出现在石化行业重大新闻中,显示出其在中石化探索氢能方面的重要地位。
中石化表示,此次定增涉及的提纯项目是公司氢能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将服务北京地区氢燃料电池汽车对高纯氢气的需求。不过上市公司公告中尚未提及“西氢东送”管道相关规划。
氢能布局棋至盘中
近年来,中国石化在氢能布局方面展现出积极姿态。
2022年9月2日,中国石化发布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加快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力争成为世界领先氢能公司的目标。
根据《中国石化“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上市公司将聚焦洁净交通能源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携手产业链企业共建氢能创新发展平台。
据介绍,中石化是国内最大的氢气生产公司,在制氢、工业副产氢方面积累深厚,并拥有三万多座加油站,具备发展氢能业务的网络优势。
截止2023年4月,中石化集团全资、控股、参股的新能源公司高达23家,位居“三桶油”之首。其中,有9个氢能相关公司为两年内成立,业务涉及制氢、储氢、运氢及加氢站等。
去年12月底,中石化首次公开披露加氢站进展。截至9月底,公司累计建成加氢站84座,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山东、海南、川渝、华中等重点区域。截止今年4月,中石化已建成加氢站98座,成为全球在营加氢站数量最多的企业。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中石化在氢能发展上仍面临挑战。
作为对比,2021年4月,中石化曾表示“5年建成1000座加氢站”,与当前布局差距甚远,进展或显缓慢。
据悉,当前各种制氢成本依旧较高,经济性较差。业内人士指出,煤制氢成本是1.2元/m³,天然气制氢成本是1.8-3.4元/m³,工业副产制氢成本为2.5元/m³,电解水制氢成本在3.3-5.1元/m³,“绿氢”成本是前者的三倍有余。
对此,中石化集团董事长马永生今年4月表示,预计将在今年底投产国内最大的2万吨/年的库车示范项目,所产的绿氢将替代原来的化石燃料制氢。这一替代趋势,或意味着中石化未来制氢成本将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高昂的氢储成本也为氢能商业化道路带来难题,长距离输氢管道的沿线设计和铺设仍具较大难度。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氢气在中国仍属于危化品管理范畴,技术上,长距离输送氢气容易发生氢致裂纹等氢脆现象。氢能的物流系统仍然未能完全建立,由于体积能量密度较低,氢能需要压缩、液化或者化学物质附着运送,这些都需要较高的成本,也客观上增加了加氢站和氢能运输的成本。
对于未来氢能布局的节奏是否变化,或可参考中石化在22年底最新投资者交流中的表述:在积极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公司将兼顾经济效益,循序渐进,把握好未来新业务发展与当前效益的平衡。
微信号
1561888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