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5618884964
作者|李扬‘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8期
自2023年3月8日硅谷银行爆发挤兑,到3月17日申请破产保护,短短10天时间内,这家有着40年历史、以服务科技初创企业闻名于世的商业银行便轰然倒塌。硅谷银行的倒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是一次风险管理的失败。通过全面复盘硅谷银行事件风险演化和传导过程,能够发现其与2022年末市场利率快速上行引发的理财“赎回潮”有一定相似之处,这为银行理财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硅谷银行事件的风险传导路径
“风起于青萍之末。”风险事件的爆发往往是快速、突然的,而背后的风险积累和演化却是缓慢、渐进的。2020年美国实施无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硅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但是在期限上严重错配,导致利率风险水平较高。2022年进入加息周期后,利率风险逐渐暴露。从负债端看,由于客户持续支取存款,存款余额在全年减少160亿美元;从资产端看,持仓债券因加息形成浮亏,虽然从会计角度看只要不卖出,浮亏就不会变成实亏,但是随着高流动性资产耗尽,硅谷银行被迫出售部分资产并确认损失。相关公告发出后,市场意识到硅谷银行的流动性出现问题,于是股价暴跌并引起挤兑。随后监管部门关闭硅谷银行,又引发市场对储户存款能否全额兑付的担忧,流动性危机演变成信用危机,并向其他有类似问题的中小银行蔓延。所幸监管部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宣布所有存款可全额兑付并成立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为其他银行提供流动性,阻断了风险传导扩散的路径,避免了一场更大的危机。综合来看,硅谷银行事件是一次由期限错配开始,由利率风险逐渐演化为流动性风险,然后又向信用风险演变并外溢的风险传导过程。
硅谷银行事件反映出其风险管理存在以下方面问题。一是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缺位。硅谷银行持有的债券资产期限长,收益率平均仅1.79%,当利率环境发生变化时,高价购买的资产会面临巨大的贬值风险。但是硅谷银行没有对利率风险敞口进行有效对冲。2022年末它持有的利率衍生品名义价值仅为5.5亿美元,而同期可供出售的债券余额是260亿美元。二是集中度过高。一方面,客户集中度高,行为模式趋同,负债稳定性差;另一方面,投资科技初创企业的PE、VC更是高度集中,并且对被投企业有巨大影响力。此次事件的导火索就是知名天使投资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号召被投公司从硅谷银行撤资,导致资金加速流出,形成挤兑。三是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缺陷。挤兑事件的发生说明硅谷银行的压力测试、流动性应急处置预案均未发挥有效作用。
从更深的层面分析,硅谷银行主要风险管控措施失灵的背后,实际是风险治理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一是2022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首席风险官(CRO)缺位。正是在此期间,美国开始加息,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高管层存在道德风险。近两年来高管层累计持续抛售股票8400万美元,甚至在倒闭前的几个小时,该行还向高管人员发放了年终奖。
2022年末理财“赎回潮”与其相似之处
从资产端看,在利率低位时期配置大量长久期资产,导致利率风险敞口较大。2020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一直处于“牛市”,利率水平下降,信用利差不断压缩,以债券为主要配置资产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为了提高收益纷纷采取“加杠杆、拉久期”策略。一旦利率掉头上行,采用市价法估值的资产价格下跌,浮亏直接体现在产品净值上。
从负债端看,负债稳定性比预期更脆弱。以往银行理财负债的稳定性被认为是其在资管行业的重要竞争优势。产品净值化运作后,净值波动常态化,负债稳定性虽有所下降,但由于债市环境友好,外加产品封闭期限较长,因此下降程度并不明显。2022年以来,现金管理类产品新规实施在即,理财公司发行大量超短期产品和现金替代产品承接溢出的资金需求,理财产品最低持有期限越来越短。这两类产品采用市价法估值,净值容易出现波动,而申购它们的资金却没有相应的承受能力,只要收益不及预期就会大比例赎回。第一次“赎回潮”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这两类产品,据光大证券估算,2022年11月全市场理财净赎回规模为1.5万亿元左右,降幅达到5%。理财负债的不稳定性可见一斑。
从风险传导路径上看,由期限错配开始,从利率风险演变为流动性风险。市场利率快速上行后,理财产品持仓债券亏损导致净值下跌,投资者大量赎回,但由于债券流动性较差,产品被迫折价卖出持仓以应对赎回需求,造成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形成“净值回撤—赎回—折价处置资产—净值持续回撤—赎回”的循环。但是理财已不再是“刚兑”的,投资者自己承担亏损,因此“赎回潮”最终没有形成挤兑并向信用危机演化。
对理财风险管理的启示
硅谷银行事件对金融行业来说是个值得细致剖析和深入总结的案例,虽然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行业在业务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鉴于硅谷银行事件与理财“赎回潮”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总结硅谷银行事件的教训也可以给银行理财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一是持续完善理财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风险治理架构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金融机构行稳致远的必要条件。硅谷银行的失败从根本上还是源于风险治理架构不完整和风险管理体系的缺陷。理财公司应吸取硅谷银行的教训,确保各主要风险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执行。
二是尝试借鉴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思路,建立资产负债联动的风险管理模式。银行风险管理以资本为核心,资本是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因此资本管理实际是资产负债管理。银行理财的风险管理以产品为核心,落脚点是产品净值,净值也是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因此净值管理实际上同样是资产负债管理。在实践中,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工作呈现“资产强负债弱”和资产端负债端风险管理相对独立两大特点:一方面,资产端的分析指标丰富,模型选择多样,负债端的分析工具和手段相对较少;另一方面,资产端和负债端的风险管理措施相对独立,缺少在统一视角、统一分析框架下的统筹管理。从硅谷银行事件和理财“赎回潮”均可以看出,在面临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双重冲击时,资产负债之间的相关性和联动性进一步强化。因此,银行理财可借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对资产负债进行联动管理。
三是严格控制产品的期限错配。硅谷银行事件和理财“赎回潮”都起源于期限错配形成的利率风险敞口。在利率下行或流动性充沛时期,期限错配带来可观的浮盈和源源不断的申购资金,但是市场一旦反转,净值回撤和巨额赎回往往同时发生,投资经理根本来不及主动调仓,只能被动应对。因此,对于开放式理财产品,特别是期限短、现金替代类产品,应重视资产久期、资产流动性与负债期限的匹配管理,严格控制错配程度。
四是关注大类资产配置的集中度风险。硅谷银行的资产高度集中于高等级债券,看似是安全的选择,实则利率风险水平很高。多数银行理财产品是低风险产品,以债券为主要配置对象,从前几次债市波动的情况来看,不同品种、等级的债券资产相关性非常高,同涨同跌现象明显。因此,从大类资产层面审视,多数理财产品的配置结构是不均衡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资产配置的首要原则,理财产品特别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应重视债券占比过高带来的集中度风险,适当增加与债券相关度低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有效抵御市场波动。
五是加强对新兴风险(Emerging Risk)的研究和分析。新兴风险是风险监测雷达的“盲点”,其潜在危害和损失尚未被充分认知。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框架和管理模式几十年来经过多次迭代,形成了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等各类专业风险管理为主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但是依然不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会出现未被充分认知和定价的风险因素。最常见的新兴风险是宏观经济风险,如美联储的快速加息,而在硅谷银行事件中,还出现了很多新兴风险因素。其一,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出现了模型风险,并导致策略失败。硅谷银行实施以资本经济价值(EVE)为核心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由于高估了存款的黏性,乐观认为利率上升不会对EVE带来冲击,最终作出不对冲利率风险的决策。其二,对客户行为一致性低估以及未能预见到客户背后主要资本方巨大的影响力。其三,数字时代银行挤兑的行为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更容易引发羊群效应并迅速导致挤兑发生。在理财“赎回潮”中,“净值下跌—客户赎回”的循环冲击、客户行为模式的超预期也都是新兴风险因素的外在表现,应当充分重视并加强研究。
每一个风险事件,每一次市场危机都是完善风险管理框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良机。随着全球流动性不断收紧,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风险事件发生,银行理财公司应当及时抓住时机,全面深入复盘,通过总结反思其他机构的教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进而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这场硬仗。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
微信号
1561888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