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561888496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在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专访。
在采访中,张丕民表示,如果没有金融行业的助推,只靠影片吸引资金无法形成大的电影工业。要解决电影“融资难”的问题,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完片担保”制度。
完片担保,即投资方为了保证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制作能够按照预定时限及预算拍摄完成而寻找保险方对影视作品拍摄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融资性保险产品,可以用以规避影视制作风险,保证投资人收益。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
新京报贝壳财经:电影产业想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引入优质的资本进行规范、全面的投资。在您看来,影视公司如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张丕民:投融资确实是目前电影产业提升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撑。在这个经济支撑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能够使金融界对电影业充满信心?说到底就是好片子、好创意、好专题赢得了好的市场。
如何解决电影“融资难”的问题,我认为就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完片担保”制度。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见,如果没有金融行业的助推,只靠影片吸引资金无法形成大的电影工业,也形成不了电影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美国,“完片担保”作为一种融资性担保产品,发展了很多年,早就成熟。但我国的金融体系和美国的金融体系并不一样,经常是金融体系和电影制作分开,互相不理解,具有投资能力的金融资本,在信任度上或者自信度上仍有不足。
投资的本质是获得回报。一部电影从前期制作到后期宣传,投入成本少则成百上千万元,多则数亿元,如此高投入使得电影的金融需求极大。
一方面,在电影制作上,要把班子搭好,把握好内容创作,不要完全被资本绑架。另一方面,需要每笔开销都用到刀刃上,用到真正的制作上。成功的企业对拍摄成本的把握都是非常严格,需要符合财务法律手续,不存在猫腻。
此外,完片担保方完成担保前,一些有关未完成事务的法律文件清单要有规律的更新,同时,完片方需要对项目的财务状况、拍摄进度等进行监控。所以,“完片担保”制的推进,需要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影视行业专业的法务人才、财务队伍。
如今,电影行业进入新的阶段。如何尽快构建完整的财务体系、法务体系、工业体系,这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影产业促进法》虽已出台,但促进的措施、实施的细则,以及“完片担保”模式能否移植中国等这些内容并未囊括。这些细则的出台,会从政策层面加强资本对电影行业投融资的信心。
新京报贝壳财经:目前,电影产业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电影投融资机制如何改进?中小影视公司该如何吸引投资?
张丕民:其实还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完片担保”制度。“完片担保”担保了一部影片在多少预算内完成,这样投融资机构就不会出现一窝蜂只投头部影片,会考虑各层次影片,根据金融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向,去选择合适的投资。
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内容上是百花齐放的。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活法。小成本影片投资一两百万,或许能给你惊喜,但要想用一两百万投资做成大制作轰动市场,这就是万分之一的偶然性。
大量小成本的影片,实际上是在锻炼队伍,筛选人才。通过大量考察,找出带有旗帜性的、有独到见解的、有影响力的、对色彩敏感的一系列从业人才,通过大量的小制作来培养锻炼大制作的主创人员。
如今,有创投会,中国电影基金会也有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这些都是在帮助青年人搞创投。中小影视公司可以通过这些来拉投资。
新京报贝壳财经:电影是人民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电影作品如何“出海”?哪类电影可能会更受海外欢迎?基金会对电影“走出去”战略有何支持措施?
张丕民:目前,中国电影作品“出海”的最好方法还是“合拍”。中国电影基金会就专门设立了中国电影合拍专项基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合拍作品成功“借船出海”,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窗口。大家共同拿出自己的市场发行能力,先预售、先投资,提前捆绑发行,捆绑利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还有就是办一些电影展,带一些片子出去,促进中国电影与海外电影交流。
要说哪类影片更容易“出海”,我认为在弘扬时代主旋律、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下,描写人性之复杂,情感之多元的作品更容易“出海”。“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感是人类共通的,观众可以在共性间寻找情感共鸣,电影拥有国际认同的情感和价值观,才能获得本土与海外观众的支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赵方园
微信号
1561888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