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admin 2023-06-21 5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摘要:   原标题:“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附:报告原文)  来源:13个精算师  中再寿险  发布专题报告 ...
󦘖

微信号

15618884964

添加微信

  原标题:“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附:报告原文)

  来源:13个精算师

  中再寿险

  发布专题报告

  总结近三年惠民保发展

  ①408款惠民保产品,保费307亿元

  为自负医疗花费,平均减负率约16%

  ②既往症人群

  “可保可赔,差异化待遇”成主流

  ③“医保内+医保外+特药”

  保障责任“大而全”成为趋势

  ④价格↑参保率→续保率→

  免赔额↓赔付比例↓五方面看理赔

  下一阶段

  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

  四方面挑战,政商参与边界

  1

  中再寿险:发布专题报告

  总结近三年“惠民保”发展

  “惠民保”(又称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自2020年在全国大范围铺开以来,凭借“无门槛”“低负担”等特征,让更多有保障需求的民众,得以享受商业医疗险保障。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惠民保”更是成为近几年健康险市场新的增长点。

  同时,主要的惠民保项目的数据值得关注,如“沪惠保”,在运行一年后,2021年累计赔付金额超7.5亿元,赔案数量21万余件,引发了业界对当前产品的赔付率高低,以及可持续性的关注。

  6月21日,中再寿险发布《惠民保的内涵、现状及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报告原文,大家可以去文末,查看并下载。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报告指出,惠民保的内涵是一种自愿参与、借鉴了社会保险中代际转移支付模式的商业医疗保险。

  这种内涵一方面帮助惠民保实现了其社会价值,对于老年人和带病体实现了“有险可保”,缓解了其医疗负担;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惠民保必然会面临参保效率逐年下降、健康体脱退的风险。

  此外,惠民保是一种政商融合模式,政府支持能够在非强制参保下最大程度确保参保率,但同时也会引发惠民保商业属性式微、保险公司持续参与动力不强的问题。

  惠民保的理想状态是最终能够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每个城市中都有一部分具备风险共济意识的民众愿意持续加入惠民保计划,他们的融资水平能够支撑老年人和带病体的待遇水平,惠民保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稳定的一个层次。

  2

  408款惠民保产品,保费307亿元

  为自负医疗花费,平均减负率约16%

  1. 近三年惠民保:累计上市408款,累计保费收入约307亿~

  其实,惠民保是一个行业内约定俗成的概念,它没有清晰的标准和边界。

  2021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首次提出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这个概念,用来描述行业惯用的“惠民保”。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惠民保已经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险行业贯彻落实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重要成果。

  从地域覆盖上看,截至2022年12月31日,惠民保已累计上市408款产品(同一城市在不同年度的产品算为不同的产品),覆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 150个城市。

  从人群覆盖上看,截至2022年12月31日,惠民保累计实现2.8亿投保人次(同一被保险人在不同年度投保同一产品的次数累计计入),累计保费收入约307亿元。

  按生效时间统计,2021年生效的惠民保销量为0.96亿件,保费收入为97亿元。2022年前6月生效的惠民保销量为0.8亿件,保费收入为90亿元。2022年全年生效的销量约为1.15亿件,保费收入约为124亿元。

  2. 承保人群扩展:承保老年和既往症人群!

  从保障人群方面看,惠民保通过代际转移支付的方式,实现了对于老年人的保障。

  A市2021年度惠民保参保人中,有超过25%的比例是60岁以上的参保人。从该市参保率上看,整体参保率为45.43%,其中60周岁以上的参保率明显较高,为66.00%。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B市2022年度惠民保参保人中,有超过28%的比例是60岁以上参保人。该市惠民保整体参保率为14.03%,若分年龄段来看,66-70岁人口参保率超过30%。

  3. 惠民保:平均减负率约16%!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从健康体的视角来看,他们参保惠民保后,一旦他们住院,惠民保对自负医疗花费(指医保内自付部分及医保外自费部分之和)的减负率处于10%-20%之间的居多,约为商业百万医疗保险的1/3,平均减负率约为16%。

  从年龄上看,高龄人群的惠民保减负率要高于年轻人,这主要与平均自负医疗花费水平相关,中老年人平均自负花费更高,所享受的惠民保减负也就越高。

  4. 惠民保的本质:从风险同质原则转变为代际补贴!

  惠民保的内在运行原理上和一般商业健康险有明显差异。

  一般的商业保险坚持风险同质原则,首先通过核保手段识别出风险水平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进行承保,然后根据这些人群不同的风险水平设置不同的风险保费水平(例如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匹配不同的费率),这背后体现的基本原则是“精算公平”。

  而惠民保体现的公平性则是“社会公平”,在该原则下,保费水平不和风险水平挂钩,或是人人相等,亦或是和收入水平相关。

  基于此,惠民保运作的原理就从风险同质原则转变为代际补贴(或称为代际转移支付)原则,例如年轻人群补贴老年人群,健康人群补贴带病人群。

  这种运作原理和社会保险中现收现付制原理类似。

  基于这种内涵和本质,惠民保运营的最大风险来源于人群结构的不确定性,社保可以采用这种代际补贴的模式是因为社保强制所有人都要参保,但是惠民保作为商业保险,是以自愿投保为原则,在此情况下成功实现代际补贴的关键在于维持较优的人群结构。

  5. 2023年,惠民保业务,将进入更大范围“续保时代”!

  从2020年,惠民保大规模兴起,至今已超过三年,可以从中看出一些趋势的变化。

  2020年,是惠民保快速铺开的第一年,这一年的特征是商业化属性明显,政府参与较少,多处于观望状态。

  2021年,是政府广泛介入的一年,这一年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互相借鉴、优化,形成了地方特色的政商融合的惠民保模式,规范与支持并重。

  2022年,除了新项目继续在一些惠民保大省蔓延(从省会城市、一二线城市向周边三四线城市辐射),多地惠民保也进入全面续保的一年。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生效年在2022年的产品共有156款,各地开发惠民保产品的热情持续高涨。

  其中,新保产品和续保产品分别为80款和76款。

  预计到2023年,惠民保业务将进入更大范围续保时代,这对于各地产品的升级迭代和持续经营将提出更大的考验。

  3

  惠民保趋势①:既往症人群

  “可保可赔,差异化待遇”成主流

  下文将从惠民保的承保人群、责任结构和待遇水平三个方面对惠民保的产品形态进行分析。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同时,产品价格与产品形态密切相关,故下文也会对价格水平进行分析。

  1. 承保人群:健康体和既往症人群,两种认定方式!

  惠民保的承保人群,包括健康体和既往症人群。

  目前,不同惠民保产品对于保障人群的差异和变化,主要体现在对既往症的认定方式和既往症人群的待遇水平这两方面上。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惠民保对既往症的定义,通常聚焦在重大疾病或产生大额花费的疾病上,这是因为惠民保从保障属性上聚焦的是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

  一共有两种认定方式:罹患五大重疾or大病医保身份

  绝大多数惠民保产品在条款中约定特定既往症的疾病种类,通常为恶性肿瘤、肝肾疾病、心脑血管及糖脂代谢疾病、肺部疾病、罕见病等五大类重大疾病,若参保人在投保时已罹患上述疾病即认定为既往症人群;

  这种认定方式在条款中约定既往症种类,对于既往症人群的认定通常在理赔时进行“事后审查”。

  个别惠民保产品以大病医保身份作为认定依据,如上海沪惠保规定“两年内登记或享受上海职工门诊大病或城乡居民大病医保待遇”的为既往症人群。

  这种认定方式按照参保人是否享受过特定医保待遇判定,通过联通当地医保的数据,在投保时根据参保人的医保记录打标签。

  2. 既往症人群:“可保可赔,差异化待遇”成主流~

  惠民保产品对既往症人群的赔付待遇可以分为“可保不可赔”、“可保可赔, 差异化待遇”、“可保可赔,与健康体一致”三种。

  我们分析了差异化待遇的产品,有两种特点:

  一是,既往症人群的免赔额通常是新发病人群的二倍左右;

  二是,给付比例通常为新发病人群的一半。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2022年,惠民保对既往症人群的保障方式持续分化,“可保可赔,差异化待遇”和“可保不可赔”的产品占比上升。

  此外,对既往症人群赔付待遇的设置,与当地政府对惠民保的定位高度相关。

  将惠民保视为“类医保”属性产品的省市,更加强调“普惠”属性,产品层面上不再区分既往症人群和新发病人群,意味着既往症人群和健康体享有相同的赔付待遇。

  将惠民保视为“偏商保”属性产品的省市,在成本和公平性的考量上更突出惠民保的商业逻辑,对既往症人群采取低于健康人群的赔付待遇。

  既往症和健康体保障待遇一致的产品,背后体现了“健康体和既往症人群是需要被一视同仁的”的“社会公平”;既往症待遇低于健康体的产品,背后则适当体现了“风险和价格一致”的“商业精算公平”。

  我们认为,保障既往症人群是惠民保能够称之为“惠民”的重要属性,同时,也不能使得惠民保这一商业健康险偏离商业属性太远,因此将既往症人群的待遇水平设置的比健康体更低,是一种较好的平衡。

  4

  惠民保趋势②:保障责任

  “医保内+医保外+特药”成趋势

  1. 保障责任:“医保内+医保外+特药”,“大而全”逐渐成为趋势~

  在研究的产品范围内,我们分别统计了医保内责任、医保外责任和特药责任,各自出现的次数与总产品数的比值,分析单一责任的变化规律。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对比2022年和2021年,我们发现:

  ·惠民保包含医保内责任已成为行业共识,占比超过95%;

  ·惠民保逐渐拓展医保外责任的保障,占比显著提高(56%→80%)。

  上述提及的三个责任互相搭配组合,即形成惠民保的责任结构。

  在参保人数超过60万的条件下,我们发现2022年的责任结构,相比2021年进一步向“医保内+医保外”或者“医保内+医保外+特药”集中。

  而且,“医保内+医保外+特药”,成为最主流的结构。由此可见,惠民保的保障责任“大而全”逐渐成为趋势。

  相比2021年,2022年有60%的产品在续保时其产品责任结构与前代产品责任没有明显变化。

  续保产品中,发生的责任结构变化主要有:

  ①拓展特药保障

  50%左右的产品在升级时都聚焦在特药责任上,通过加入特药保障或扩展特药目录实现。

  ②纳入既往症保障

  在惠民保开办初期,商业属性的惠民保项目占主流,但2022年随着各地医保局理念的觉醒,对于惠民保业务开始支持规范,惠民保的公共属性逐步显现。

  其中,一个典型趋势就是很多惠民保产品从不保障既往症到加入既往症的保障,因为从社会保险的视角来看,并不会从待遇上歧视既往症和带病体。

  2. 包含特定责任的产品增多:CAR-T、高值器械、高额治疗等~

  除医保内责任、医保外责任和癌症特药责任外,惠民保还会通过特定责任来增加产品特色或满足特定诉求。

  相比于2021年,惠民保的特定责任在2022 年呈现两个趋势性变化:

  第一,包含特定责任的惠民保产品数量增多:罕见病是主流趋势,CAR-T、新冠相关、高值器械、高额治疗等;

  第二,出现了一些地方特色责任:如中医(惠州)、护理(惠州)、特定手术费用报销(德阳)、单行支付药品(泸州)等;

  ①材料费责任——打补丁责任

  有些惠民保产品并不是以“自付+自费+特药”这样规整的结构呈现,比如将自费责任拆分成两个互斥的责任。

  这种产品结构主要是随着产品升级不断“打补丁”而出现的。我们观测到2022年这些“补丁”主要聚焦在材料费上,例如嘉兴的大病无忧、湖州的南太湖健康保、中山的博爱康。

  ②罕见病责任——补充当地医疗保障体系的缺口

  约30%的产品,在续保升级时,加入或扩展了罕见病药责任。

  整体来看,罕见病用药责任在2022年更加流行,我们认为可能与当地医保政策或者其他救助政策的调整和变化、药品供应商的推动有密切关系。

  ③Car-T责任——创新药企推动

  自2021年6月国内首款CAR-T治疗产品获批上市以来,在药厂大力推广的加持下,百万医疗将其作为升级责任助力销售取得了极大成功。因此,惠民保也尝试借鉴这一销售热点,在2021年末以来的产品设计中逐渐加入该责任。

  5

  惠民保趋势③

  免赔额↓赔付比例↓价格↑

  1. 待遇水平:免赔额↓赔付比例↓

  在责任结构既定的前提下,免赔额、给付比例和目录三者共同决定了一款惠民保产品的待遇水平。

  ①免赔额降低

  “普惠”不仅需要产品具备性价比,还需要产品能覆盖更广的人群、并让客户切实感受到保险的支付作用,即提高产品的参保率和获赔率。

  降低免赔额就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免赔额对于获赔率影响显著;另一方面低免赔额也能提高产品吸引力和在民众中的感知度,有助于提高参保率。

  因此,医保局作为产品主导方,通常会指导产品降低免赔额。超过70%的产品在续保时降低了免赔额。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对比2021年和2022年,我们发现惠民保的平均免赔额均有降低趋势,以扩大享受惠民保保障的覆盖人群,并提高待遇水平。

  此外,在2022年个别惠民保产品也出现了类似于百万医疗险共享免赔额的设计,形成了惠民保“百万医疗化”的趋势。

  ②赔付比例降低

  对比2021年和2022年,我们发现惠民保的平均赔付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既往症的平均赔付比例下降幅度更多。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主要有两个原因导致了赔付比例的下降:

  第一,一些2022年新出现的惠民保业务,虽然包含医保外自费责任,但出于成本考虑,设置的赔付比例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还有一些2022年的续保业务,在其2021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医保外自费责任,也是出于成本考虑,设置的赔付比例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第二,有些地区的续保业务配合免赔额的调低,设置了阶梯的给付比例,即对不同区间的医疗费用设置不同的赔付比例(低免赔额区间的给付比例也设置较低),典型产品如丽水的浙丽保和绍兴的越惠保。

  ③特药目录与自费清单

  在既定的责任结构下,除了免赔额和给付比例外,责任内的目录或清单的范围也决定惠民保产品的保障水平。

  其中,最常见的目录是特药责任的目录,部分产品也设置了自费项目的目录。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2022年惠民保产品中,82.2%的产品都包含院外特药保障责任,以目录的形式管理特药责任的范围。

  包含特药责任的惠民保平均纳入32种药品。大部分惠民保产品的特药目录数量在60种以内。

  2. 平均价格上升:新产品↑续保产品价格持平!

  惠民保的价格水平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价格是其形态、责任设计的风险量化结果,这个量化结果背后也体现了当地的医疗费用、医保支付水平等因素;

  第二,惠民保的价格必须是当地民众能够普遍接受的价格,所以其定价也体现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

  ①总体价格水平↑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2022年整体惠民保业务的平均价格为105.5元,相比2021年的平均价格90.4元,同比增长17%。

  此处平均价格是各惠民保业务的平均价格水平,即不考虑销量的项目间简单算术平均。

  ②新产品价格↑续保产品价格持平

  与2021年新产品相比,2022新产品保障程度更加丰富,150元以上产品占比提高。新产品件均保费从2021年104元提高到2022年117元。

  2022年续保产品的件均保费为98元,这些产品在2021年的件均保费为97元,基本持平。

  综上,2022年惠民保产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来源于新产品的价格上涨。

  此外,我们按照城市线对开展惠民保的城市进行分类,发现在惠民保的定价上,呈现城市等级越高、价格越高的规律。

  6

  “惠民保”2022运营结果

  参保率→续保率→五方面看理赔

  1. 平均参保率提高:省级<地市级;城市级别越高,参保率越高!

  “广覆盖、保基本”是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原则,说明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是衡量一种保障形式最重要的两个指标。

  对应到惠民保上,其参保率水平是衡量其覆盖面的指标,其赔付情况是衡量保障水平的指标。

  ①平均参保率→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剔除省级项目后整体来看,2022 年惠民保平均参保率 15.3%,与 2021 年的平均参保率 15.2%基本持平。

  ②省级参保率<地市级参保率

  省级惠民保项目的参保率通常低于地市级项目。2022年省级惠民保项目的平均参保率仅为3%,低于地市级的15%。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③城市级别越高,参保率越高

  平均参保率随城市级别的降低而降低。

  2. 大中型惠民保项目续保产品:参保率总体稳定!

  整体来看,2022年大中型地市级惠民保项目参保率总体稳定,有小幅提高。

  2022 年这些项目的平均参保率为25%,相比2021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在这27个项目中,除了浙江温州的益康保参保率有明显变化(提升),其余项目均小幅度波动。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同时需要警惕的是,根据我们对多个项目的观察,虽然总参保人数续年稳定,但每年仍有20%-30%的人群退出,这需要共保体付出更多的成本获取新客来弥补脱退人群,直接导致了2022年多地延长了投保期。

  一旦政府机构或共保体失去热情和动力,或者当地城市不再有新客户给惠民保贡献参保率,惠民保存续危机将会到来。

  惠民保业务通常参保效率逐年降低(参保效率指相同参保时间内的参保人数),主要是因为惠民保刚推出的时候民众的新鲜感较高,在对于惠民保产品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愿意尝试购买,但经过一到两年后发现,并非任意一个门诊或者住院均可得到赔付,民众的预期没有得到满足就决定退出了。

  对于惠民保业务而言,由于其定位是解决灾难性医疗风险,绝大多数参保人为发生医疗巨灾风险的少数人进行融资,导致其获赔率通常低于5%,即使多地通过降低免赔额来提升获赔率,提升的量级也非常有限,较低的获赔率必定会导致没有获赔的大多数人缺乏感知,进而不再续保。

  我们认为参保效率逐年降低的风险没法彻底解决,只能通过系统化的续保管理动作而部分缓解。

  3. 从五方面看赔付:赔付率,病种,责任,年龄,人群~

  根据已经公开发布的惠民保赔付率数据(主要分布在浙江和山东等省份),各项目的赔付率存在差异,且赔付结构也不尽相同。

  赔付率存在一定差异,多个有赔付率要求的项目,其2021赔付率满足要求;绝大多数项目的赔付率不超过100%,

  也有个别项目赔付率高达170%,主要因为其医保内责任和医保外责任共用免赔额的形态设计导致的定价不足。

  赔付率可以拆解为获赔率和人均赔款两部分来看。

  以浙江省各个惠民保项目为例,获赔率在1%-4%之间,人均赔款在3000元-9000元之间,而且获赔率与人均赔款之间呈现反比关系,获赔率越高,人均赔款越低。

  从理赔的病种分布来看,不同项目之间也存在差异。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从具有普适性的一款,大中型惠民保产品的理赔分布看,癌症是首要原因,癌症中排名第一位的是肺癌,在癌症中占比28%,在整个疾病谱中占比15%。

  从理赔的责任结构来看,特药责任的理赔金额通常占到总理赔金额的5-10%。

  从理赔的年龄结构来看,虽然各项目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理赔大都集中在高龄段,中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实现了代际补贴。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以已公布的项目为例,A市惠民保理赔成本中,50岁以上的理赔额占总理赔的73%,B市占78%。

  从理赔的人群结构来看,各项目都体现出了健康体和既往症人群之间的成本共担。

“惠民保”这三年408款产品,保费307亿元:保障人群,责任结构,待遇水平,价格有哪些变化?

  但既往症人群的赔付金额占比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其既往症人群参保占比有直接关系,既往症人群参保占比越高,赔付占比越高。

  7

  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

  四方面挑战,政商参与边界

  2020-2022年,惠民保在全国范围全面落地开花,大中型城市基本都已经运行了惠民保项目。

  2023年及以后,惠民保面临的核心问题不再是如何推广更多地区,而是如何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而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个命题,首先要做的是让整个社会对于惠民保业态形成统一、正确的认知,其次是划分好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职能边界。

  1. 面临的挑战:限制利润率?责任调整?核保理赔权利的让渡?共保体权限?

  惠民保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定位是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险中的衔接和过渡,这种衔接、过渡的角色比纯粹的社会保险或者商业保险更具复杂性:

  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是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追求社会层面的公平可及,以代际转移支付为基本运作原理;

  而商业健康险以商业利益驱动,以风险同质原则为基本运作原理。

  两者之间的衔接业态会出现公平性和商业性、政府职能和保险公司职能之间的边界不清晰的问题。

  因此,如何厘清边界、发挥二者强项、兼顾二者诉求,即发挥好“政府指导+商业经营”机制,是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①惠民保是否一定要限制利润率或最低赔付率

  对于惠民保而言,政府机构通常是通过对其最低赔付率的限制来实现对于商业保险公司利润率的管控。

  设置最低赔付率的地区,通常会将最低赔付率设置在85-90%这个水平,留给保险公司的费用和利润率是10%-15%。

  保险公司要通过10%-15%的费用率实现三类成本的覆盖:销售成本、运营成本和超赔风险成本。

  上述三个成本支付后,10%-15%的费用率所带来的利润空间通常不足3%。

  在较低的盈利水平下,惠民保会进入到一种“保本微利”的均衡状态,这种状态和如今的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大病医保业务相似,保险公司丧失商业动力,只扮演代办角色。

  ②惠民保的责任调整是否合理

  我们认为惠民保的期中责任调整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难以保证公平性。

  第二,医疗险本身就具备赔付率逐年上涨的客观规律,在经办初期为了提高赔付而调整责任,两三年后赔付率上涨,为了避免亏损,要么提高价格,要么将责任变差。

  第三,频繁的责任调整会让民众认为保险条款不再具有严肃性和保证性。

  第四,责任调整会带来额外的系统改造、客服等成本,使得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更加被削减。

  ③核保、理赔权利的让渡是否有公平对价

  在理赔端,为了解决民众理赔跑腿难的问题,很多城市开通了惠民保的理赔一站式结算。

  有些一站式结算流程剥夺了保险公司核赔的权力,自动按照内嵌的理赔规则进行理赔金额理算,医保局定期给保险公司发送理赔账单大数,保险公司按照大数进行理赔款结算和入账。

  而对于谁出险、什么原因出险、具体医疗项目均拿不到数据,更做不了理赔判断。

  这就使得有很多不合理的、不符合条款约定的医疗项目被惠民保赔付出去,我们在一些惠民保项目中甚至看到了特需医疗、孕产的赔付项目。

  ④共保体权限是否应该超越总公司的管理制度

  共保体为了统一行动,通常会制定共保体章程,共保体章程如果和总公司的内控制度和流程有不一致的地方,实务中为了配合惠民保项目,往往以共保体章程为准。

  这使得保险公司的内控风险管理机制被“架空”,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操作风险。

  2. 从普惠金融定义,拆解政商职能边界和公平对价的理解~

  上述挑战的出现,均是由于惠民保这类业务政商融合的特性下,政府和商业主体由于对于惠民保业务的认知不统一,导致政商融合的边界不清晰,最终导致政府职能和商业主体职能混乱所造成的。

  为了合理划分政商参与的边界,我们应该回归普惠金融的定义,下面将从普惠金融定义中三个关键要素拆解我们对于政商职能边界和公平对价的理解。

  ①成本可负担,提供适当、有效的解决金融需求

  商业保司的职能:惠民保险需要科学的设计产品责任,以“适当、有效”的解决民众的医疗保障需求;同时需要合理厘定产品价格,使得民众成本可负担。政府部门的职能:为产品设计、精算定价提供数据支持,打通商业医保与社会医保之间的数据壁垒;在产品设计上予以指导,引导惠民保做好“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和补充”。

  ②高可及性

  商业保司的职能:取消核保权限,消除投保门槛。政府部门的职能:通过各种政策组合拳实质性提升参保率,确保参保人群结构符合预期。

  ③商业性,可持续性

  商业保司的职能:用商业利益驱动惠民保业态的可持续发展,发挥自身在客户运营、理赔风控、健康管理、医疗产业融合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让更多患者的小病不进展成大病,让大病获取最优的治疗路径,最终提升医疗支付的效率和社会运行的效率。

  政府部门的职能:尊重商业性,保证支持政策的持续性,并随着医保政策和医疗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惠民保的责任设计,使之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维持在一个适当合理的定位。

  注:本报告的研究范围是生效日在2021年和2022 年上半年的惠民保产品,2021年共计108个产品,2022年上半年共计90个产品。

  在这些产品中,有25款产品上市后未观察到参保量,或者参保量极低,其可参考意义不大,仅保留有显著参考意义的有效产品。

󦘖

微信号

15618884964

添加微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