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5618884964
互联网时代来临后,现在的智能电视跟以前相比,不仅可以看电视,还能打游戏、听音乐,甚至开启全屋智能。但随着电视功能的不断增多,不少消费者却在吐槽,怎么感觉看电视比以前更难了。
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发布了《智能电视相关问题消费调查报告》,当中点名了一众电视厂商,并指出当前的智能电视市场普遍存在“套娃式”收费、 “霸王条款”等问题。
不得不说,现在想要看电视,不仅难还费银子,难不成电视机真要成了老古董?
“套娃式收费”,一年一千多
据江苏省消保委微信公众号消息显示,其针对当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10款智能电视品牌进行了调研,其中包括海信、TCL、小米、华为、索尼等,不少消费者均吐槽免费观影阻碍多、“套娃式”收费等现象。
其中,85%的消费者表示在没有开通会员情况下,仅可收看少量免费节目,且免费专区隐藏较深,需要多步骤操作才能发现。曾有消费者对《环球时报》的记者表示,自己花了5000元买回来的智能电视,但想看免费的电视剧或动画片就像大海捞针,一不小心还会跳转到各种下载页面,被诱导开通会员。
另外,超过60%的消费者认为在已经购买智能电视的情况下,还要另外购买视频平台会员或智能电视会员才能观影,这一操作也并不合理。
比如用户开通了芒果TV的VIP后,想要在电视投屏中切换清晰度,还需要下载芒果TV电视端APP;同样,优酷也需要下载酷喵TV电视端才能切换清晰度。
即便用户愿意成为会员,摆在前面的还有不同等级会员、不同细分领域会员的选择,比如电影会员、体育会员等,一层套一层,压根看不到尽头。
商业数据派曾对此算了笔帐,用户如果想要畅通无阻在电视上观看所有节目,就要买下爱奇艺、芒果TV、腾讯、优酷等平台拥有高清投屏权限的会员,加起来一年至少要花上1612元,还不包括有线电视费、宽带费以及付费电影等。
此外,开屏广告太多、太长也频频被消费者吐槽。据江苏消保委线下调查所得,部分智能电视的开机广告没法一键关闭,且在不开通电视会员的前提下,片头、片中广告最长达2分钟,已经严重影响观影体验。
最后,部分平台还存在误导消费者的现象。比如不少消费者均倾向按月或按季购买会员,但据江苏消保委调查所得,海信聚好看影视VIP仅可开通包年会员,变相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事实上,智能电视“套娃式”收费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吐槽,早在今年2月,业内就有机构联合多家公司发出了《关于规范智能电视收费行为的倡议书》。但半年过去了,行业现状并未得到明确的改善,要让电视机回归最原始的观看功能,怎么就这么难呢?
“卖内容”比“卖电视”更赚钱?
电视机厂商都不愿意“只卖电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电视机已经越来越难赚钱了。随着电视机硬件配置越来越透明,当中的利润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在电商平台搜索“液晶电视”,最低只要200元左右就能买下。
但即便是这样的低价,也已经不能刺激消费者买电视了,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彩电市场销量为744.2万台,同比下降15.7%;销额为226.0亿元,同比下降18.7%。而在刚刚过去的618期间,彩电线上市场的零售量规模也同比下降了12.9%。
消费者不爱买电视,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其它娱乐方式所占据,比如短视频、游戏等,据EMarket的数据统计,2023年国民每天看手机的时间将达到230分钟,比2019年增长了 60.4%。
而且,既然“套娃式收费”难以避免,也有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选择用投影仪取代电视,屏幕更大,价格也更便宜。种种原因之下,电视厂商卖不动电视,就只能从软件服务等方面寻求新的增长点。
一台智能电视背后,是电视品牌方、内容方以及牌照方三方的商业模式。举个例子,电视品牌方推出了一款电视,除了硬件之外,大部分主流的品牌方还会组建自己的OTT运营公司,比如海信旗下有聚好看,创维旗下有酷开等。
但OTT公司并不会自己制作内容,因此,它需要跟互联网电视牌照方进行合作,为用户提供内容,双方也可以就会员费、服务费等进行分成。除了牌照方以外,电视品牌方还可以选择跟视频平台进行合作,多一个合作方,就意味着可以多一个收入渠道,但不同内容之间可能会存在重叠,这也是“套娃式”的根源。
但对于OTT平台而言,内容分发收入也并非大头,广告收入才是。数据显示,2021年OTT端营收达到150亿元,其中会员收入占比约20%,广告收入约占比80%。
挖金客董事长李征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现在互联网广告的获客成本平均在600元人民币,而OTT的拉新成本仅为17元左右,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智能电视有着越来越多的开屏广告的原因。
因此,当前OTT业务已经成为大部分传统彩电企业的新增长曲线。以创维集团为例,其2022年的营收增速仅有5.03%,但旗下酷开系统的互联网增值服务的收入则同比增长了10.62%,创维集团还有意将酷开科技分拆上市。
谁能终结“套娃陷阱”?
考虑到互联网增值服务为彩电企业所带来的“钱景”,智能电视为什么会无视消费者的投诉,反而不断增加收费范围,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电视品牌方在会员制度上尝到甜头,它们就会不断扩大使用范围,甚至开发出更多的收费类目,想出更多新招来创收。
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或许要从政策管控和消费需求两方面来入手。先看政策管控,今年广电总局召集了国内七大牌照商以及国内主要电视品牌方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解决“套娃式收费”问题的思路。
在6月底前,智能电视将由牌照方负责用户账号管理,所有智能电视在用户付费前需要绑定集成平台账号,牌照方会全面接管终端厂商自建的内容管理系统,并统一进行内容的分配与授权。
这个模式是比较理想化的,也就是说以后智能电视就只是一个硬件,不再提供内容,自然也不会存在多余的收费。但这势必会导致电视厂商收入的降低,即便还能跟牌照方谈分成,对电视厂商而言也会错失很多潜在市场和讲故事的机会,厂商会否愿意配合,这恐怕要打一个问号。
因此,在这一政策的基础上,未来牌照方与品牌方的合作,大概率会以更深入的形式进行,比如共同参与对视频内容制作方的筛选、定制等,三方之间的利益必然要得到平衡,才能友好合作。
而除了政策管控之外,通过消费者需求来反向引导牌照方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如果只以“下命令”的模式来禁止,或许能让智能电视行业变得更加干净,但同时也可能因为牌照方的一家独大,而让消费者的可选择内容变少。
事实上,消费者总会为优质的内容和平台投票,就像前段时间爱奇艺因“限制投屏”被用户告上法庭,最终爱奇艺还是选择“服软”并调整了投屏政策,这样的内容调整模式,其实更契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目前来看,智能电视背后仍有一条复杂的产业链,涉及到不同的利益分配,想要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智能电视乱收费”这一现象,恐怕难以实现。
但在此之前,监管和一些调整举措仍是很有必要的,一下子下“猛药”可能过犹不及,行业目前更需要的是逐步调整,比如先解决多端口收费这一问题,再逐渐调整电视会员分类过于细分垂直的问题。
最终,能够解决行业乱象的必然不会只是品牌方、牌照方和内容方的其中一方,而是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协作,共同培养与用户之间的长期关系,才能让电视内容回归“清净”。
微信号
1561888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