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解码二季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增长放缓 五项工具已“到期”

admin 2023-07-22 10
解码二季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增长放缓 五项工具已“到期”摘要:   央行近日披露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情况表(截至2023年6月末)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为6.87万亿元,相比一季度末增长518亿元,创四个季度以来的最低...
󦘖

微信号

15618884964

添加微信

  央行近日披露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情况表(截至2023年6月末)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为6.87万亿元,相比一季度末增长518亿元,创四个季度以来的最低增幅。

解码二季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增长放缓 五项工具已“到期”

  今年一季度央行新创设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两项工具。但二季度并未创设新的结构性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更新的情况表新增了“存续状态”的分类,科技创新再贷款等五项工具处于“到期”的状态。“到期”意味着中央银行不再新发放资金,但已经发放的存量资金可以继续使用。

  在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最新基调有所改变的情况下,市场预计三季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将有所加力,甚至可能创设新工具,余额可能增长较快。

  随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增加,央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按季度披露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投放情况,但一般季度终了次月才公布。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为6.87万亿元,相比一季度末增长518亿元。

  细分来看,17项工具中6项余额增加,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增加较多,三者分别增加1094亿元、589亿元、536亿元。其中,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贡献主要增量。这可能因为市场需求较强,监管部门也上调了额度,并在今年初将实施期限延长至2023年末。

  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起源于2021年11月,发放对象为工农中建交等7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央行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该工具初始额度为2000亿元,2022年5月增加至3000亿元,今年6月末余额为2459亿元。

  另有7项结构性工具余额保持不变,其中4项涉及房地产。目前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期)余额均为0,前两项为一季度新创设的工具。

  而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由央行向专业机构提供再贷款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市场也称“第二支箭”。央行数据显示,自2022年11月扩容以来累计为民营企业发行284亿元债券提供支持。

  沪上某券商信评总监表示,其操作模式可能是央行通过再贷款支持中债增信等担保公司,然后担保公司助力民企发行信用债。目前专业机构增信发行的民企债规模尚小,可能自有资金就能实现,尚不需要向央行申请借款。

  此外,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余额持平于上季度末,仍为5亿元。该工具主要支持银行向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发放保交楼贷款。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央行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利率为0。

  目前该工具余额远远低于2000亿元额度上限,且二季度没有增量发放,这可能显示银行对烂尾楼的信贷投放较为谨慎。前述沪上某券商信评总监直言,烂尾楼盘的纾困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已经完成预售接近封顶的项目,这类项目已没有货值;二是即使存在较大比例未销售的楼盘,但这类项目很难销售。在这两大难题下,即便央行通过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向银行提供零利率的资金,但信用风险由银行承担,银行仍比较谨慎。

  剩余4项结构性工具余额减少,其中抵押补充贷款(PSL)余额下降较多。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l Lending)起源于2014年,主要支持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走出去”等重点领域。发放对象为开发银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对属于支持领域的贷款,央行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

  前些年投放的PSL到期后,政策性银行净归还PSL,导致6月末PSL余额下降1395亿元。不过PSL仍是各项工具中余额最高的工具,6月末PSL余额为2.98万亿元,占结构性工具余额的四成多。

  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创设较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设立了再贷款和再贴现这两类传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但直到2014年前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才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包括抵押补充贷款PSL、定向降准等工具都创设出来。2020年后,各类专项再贷款工具陆续创设,2022年创设得尤为密集。

  从官方定调看,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该定调延续至今年一季度例会之前。其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快速增长,并且不断有新工具创设。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三季度、四季度及今年一季度余额分别增长1484亿元、9004亿元、3754亿元。

  今年一季度例会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时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对比来看,今年二季度结构性余额仅增长518亿元,创四个季度以来的最低值。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今年4月在央行发布会上表示,在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延续和退出的时候主要考虑两方面的情况:一是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结构矛盾,比如疫情冲击导致交通物流等领域面临较大困难,为助力交通物流纾困,创设了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二是商业银行快速提升这些特定领域金融服务的意愿和能力。比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为降低由外部性产生的溢价,因此创设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

  “考虑到上述情况会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而变化,因此多数的结构性工具是阶段性工具,设立时都有明确的实施期限。在实施期结束时,如果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或者商业银行服务意愿和能力已经有效提升,结构性工具完成了政策目标,就会按期及时退出。”邹澜称。

  此次更新的情况表示新增了“存续状态”的分类,科技创新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减息支持工具、收费公路贷款支持工具五项工具处于“到期”的状态。

  究其原因,这些工具到期了,但并没有再延续。比如交通物流再贷款创设于2022年5月,原本实施期至2022年末,不过今年初延长至2023年6月末,近期没有再次延长,因而处于“到期”的状态。

  但考虑到一季度情况表未有“存续状态”分类,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减息支持工具、收费公路贷款支持工具实施期至2022年末,因此三项工具可能在今年一季度已属到期状态,科技创新再贷款二季度余额也未增加,可能一季度也属于到期状态,二季度新增到期的仅有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

  “工具退出指的是中央银行不再新发放资金,但已经发放的存量资金可以继续使用,最长使用期限可以达到3到5年,也就是说工具的机制设计本身就是缓退坡的。”邹澜表示。据梳理,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期限均为1年,但可展期两次。

  与今年一季度例会有所不同,今年二季度例会删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表述,在市场分析看来,这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要性上升,各项再贷款仍将发挥主导作用甚至可能创设新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将较快增长。

  一些工具已加码。6月30日,央行增加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加大力度扶持中小微企业扩大就业、恢复需求,并挖掘农村增长潜力。

  二季度例会还表示,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在此之前,二者实施截止日期为2023年6月末、2023年3月末,延续实施后二者余额大概率将继续增长。

  一些新工具也可能会被创设。7月15日,邹澜在国新办表示,对于实施期已经结束的政策工具,存量余额还将继续发挥政策效果,确保银行体系对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不减弱,必要时还可再创设新的政策工具,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

  此外,记者从多位地方投融资人士处了解到,3月份一些地方已在储备2023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市场认为,今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可能还将继续使用。如果今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增加额度,PSL余额仍可能增长。

  去年下半年监管部门设立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其资金来源之一为PSL。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表示,为发挥金融对有效投资的支持作用,运用PSL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设立金融工具和提供信贷支持。

  随着去年三四季度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陆续投放,PSL余额也“水涨船高”,进而带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增加,尤其四季度PSL增加了5000多亿元。

󦘖

微信号

15618884964

添加微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