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5618884964
NSE50季度论坛暨2023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2023年7月22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认清大趋势,开创新局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苏京春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我利用3-5分钟时间简短给各位汇报一下关于消费的调控逻辑及展望。
2023年以来,我国全域已都发放过消费券。观察下来,消费券调控消费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个特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整体上来讲,对快消品来说是非常好用的,时效性很强;其次,基本没有沉淀;最后,分期分批发放MPC基本不调减。这是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二个特点,我们从研究上观察耐用品消费券方面表现不是很好。有一个生动的案例能够反应出接收到耐用品消费券的群体的反应,那就是“你给我一个耐用品,比如电视,不能指望我给这个耐用品配套房”。所以耐用品消费券整体上观察,时效性和沉淀都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个特点是发放路径比较。我们可以突出地看到消费券的发放,有一些是通过市场化平台机构来进行的,有一些是通过传统银行体系来进行的。从时效性来看,市场化平台机构路径表现出的时效性更强,沉淀也更低,转化率也更高。
总体调控思路上,消费券条线是否有提升的空间,可以通过消费贡献率的数据在此方面做一说明。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1978年我们平均消费贡献率57.4%。从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情况来看,我们整个消费贡献率是54.8%,在金砖五国中偏低,因为其他金砖四国都是在7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发达国家消费贡献率甚至高于80%,日本稍微偏低一些,略低于75%,是74.3%,其他发达国家也大都在75%以上,所以我们在消费条线上拉升贡献率的空间是有的。
当下消费有两个突出数据可以得到反应,第一个是关于消费者信心是偏低的。第二个是消费者倾向连续曲线是持续走低的。基于这样前提,可以看到如果对政策进行展望,两个着力点可能是相对更为有效的: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可支配收入。我们国家个人可支配收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工资性收入,二是经营性收入,三是转移性收入,四是财产性收入。
整体可支配收入总量,如果做一个横向对比,可以看到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与美国比起来,我们的交点是要来得更早一点,在2017年就已经出现了,美国则是近年才出现的。这样的比较说明,我们在拉动消费条线上,可支配收入提升随GDP增长的进一步协同还是存在空间的。这样的话,也就意味着在可支配收入方面值得进一步做动作,来针对性扩大可支配收入。接着当下特点来观察,现在可支配收入方面表现比较明显的、或者说宏观上总体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K型分化”。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消费倾向更加突出的群体,也就是所谓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方面更值得着力,再加上当下CPI存有一定空间,从而让体量性政策得以期待。
第二个可以探讨的着力点是在进一步稳定宏观基本面、对冲缩表下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财富效应引导。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中高收入群体投资偏好本来就是强于消费偏好的,所以如果期待中高收入群体在消费方面有积极表现,那么一个比较有效的路径可能不是直接作用,而是引导作用。一旦在相关市场上有财富效应的拉动,就有可能切实对中高收入群体消费达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微信号
1561888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