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苏拉”“海葵”两袭广东,如何让城市更“韧性”?专家建言4大策略

admin 2023-09-09 5
“苏拉”“海葵”两袭广东,如何让城市更“韧性”?专家建言4大策略摘要: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郑玮 广州报道韧性是城市应对挑战和变化的关键能力。不管是过境不久的“苏拉”,还是接连来袭的“海葵”,亦或是其他突发事件,都对城市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严峻考...
󦘖

微信号

15618884964

添加微信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郑玮 广州报道

“苏拉”“海葵”两袭广东,如何让城市更“韧性”?专家建言4大策略

韧性是城市应对挑战和变化的关键能力。

不管是过境不久的“苏拉”,还是接连来袭的“海葵”,亦或是其他突发事件,都对城市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尤其是对广州、深圳、东莞等超大城市而言,城市管理问题更加复杂。

面对这一挑战,各地应采取哪些措施,以确保高效和及时的应对?未来应如何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以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黄锦林,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伟权。专家认为,韧性城市有4大核心特征:承载力、复原能力、可靠性和智慧化程度。在城市韧性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关键功能设施的备份策略,要加强制度基础和标准化预警监测。同时,智慧城市构建和全民参与,也成为推动广东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路径。

运用现代技术应对暴雨洪涝

南方财经:作为沿海省份,广东省是极端暴雨高发区,城市内涝问题突出。在应对极端气候带来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方面,广东沿海、沿江等不同区域城市应如何高效、及时应对?需要注意做好哪些环节的工作安排?

黄锦林:我认为要做到高效应对,主要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做好水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信息共享,尽早做出判断分析,为各方面防汛部署争取时间。

其次,气象、水利、应急等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自然灾害应急会商机制,结合水雨情智慧分析与研判,实现多部门联动,使防汛应对措施针对性更强、更全面高效。

再次,要抓好水利工程安全调度运用。比如在暴雨来临前,可以通过泵站对河道进行预排,开启泄洪闸对水库进行预泄,充分预留出防洪空间,为暴雨期城市防汛安全提供更多调蓄容积。

最后,要加强对防汛薄弱点的安全监管,安置监测仪器及排险设施,及时排除险情和隐患,确保城市防汛薄弱点安全度汛。

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类地带需要关注:第一是病险水利工程和城市低洼内涝点,这些地方在特大暴雨期间最易出现险情,需要引起特别关注。我们广州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多数内涝点均有监测预警,应急车也随时待命。

第二要关注河流上的桥梁和岸边的道路、房屋等建筑物,应避免洪水冲刷导致坍塌损毁造成人员伤亡,河流、湖泊、城市井盖等容易发生人员伤亡的区域也应设立警示标志。

此外要注意基坑、穿堤建筑、地下设施等在建工程以及地铁、城市下沉式广场等的度汛安全监管,加强防护,避免出现坍塌、透水、漫溢事故;电力和通讯设施也要做好雨季的安全管理,避免造成人员触电伤亡,保证暴雨情况下受灾区域的通讯畅通。

李伟权:广东暴雨洪涝灾害应对措施相对健全,多地均积累了丰富的洪涝灾害应对经验。灾害来临之前,广东各级政府已陆续部署系列应急响应及救援准备工作,包括提前转移安置涉险人员、及时落实救灾物资及资金保障等。另外,广东各级政府也已逐步建立起应急救援能力强、人力资源充足的救援队伍。

概括来讲,灾害发生后的应对措施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要加强预警,包括对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的监测预警,做好风险点研判和受灾程度评估。另一方面,需根据预警做出相应预案,采取相关防范措施,比如停产、停工、停业、停课、停运等。尤其是对防汛薄弱点、内涝多发地带等,需及时排查隐患、转移人员。

南方财经:如何用好科技手段应对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

黄锦林:对气象灾害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应对极端气象的服务保障水平,要发展卫星遥感、天气雷达、地基自动观测等融合技术,建立各类气象灾害的中短期预警预报,提升预测精准度和精细度,扩大公共预警信息服务覆盖面。

再者,要加强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推进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先进分析手段的运用,保证受灾时能够实现快速智能感知及精准分析研判,以现代智慧技术和分析手段来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

此外,要运用现代化抗洪救援设施提升抗洪抢险应急能力,弥补传统救援手段的不足。比如无人机、水下救援机器人、组合式防洪设施等,特别是无人机反应速度快、侦查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可进行全天候保障,及时将灾害现场的高清图片和视频传回来,辅助定位、救援,并且可以搭载装备、物资,向受困地区精准投送救灾物资,此类科技手段应该在暴雨洪涝灾害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注韧性城市4大核心特征

南方财经:广东是人口大省,广州、深圳、东莞3城常住人口超千万。超大城市开展应急管理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李伟权:广东省辖内广州、深圳、东莞3市都是拥有超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内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密集,任何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等公共事件都有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因此,超大城市的应急管理工作也应重点关注两大领域:一是重点关注城市工业危险源及公共场所、基础设施的安全,比如公共交通等领域,一旦发生相关公共事件即需要多部门联合应对,管理难度较高,二是重点关注人员密集场所,城市系统容易受到人群干扰,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容易诱发人为灾害、事故灾害,并导致大规模扩散。

南方财经: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目前广东做出了哪些创新性探索?还存在哪些短板?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城市韧性?

李伟权:韧性城市有4个核心特征:一是城市承载力稳健,抗压能力强;二是复原与重建能力强,在遭遇灾害后能最大程度、最快速度恢复城市基本功能;三是城市系统的可靠性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留有足够的冗余空间,对城市关键功能设施进行“备份”;四是智慧化程度高,能够快速进行决策,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

目前,广州、深圳等地市已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各部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对各类城市治理风险开展有效研判。特别是加大了社会参与度,逐步建立全民防灾减灾体系,并在智慧应急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

但同时,我们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也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缺乏详细的规划体系等。未来,广东持续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一是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制度基础,二是应打造标准化预警监测体系,对公共服务设施及重点安全隐患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建立防灾减灾电子地图,三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增加布设传感器,实现智慧资源共享和协同管理,从而提升城市综合应急处置救援能力,四是促进全民参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黄锦林:为提升城市韧性,首先要加强海绵流域、海绵城市建设,在发生强降雨时,使城市能够对暴雨、洪水进行逐级消纳、吸收,提高城市的防汛安全裕度。

第二,要加强河湖的空间管控,禁止随意占用,确保行洪通道的畅通。在河湖的日常管理中,应加强对河湖区域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的治理。

第三,要加强水利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市防洪设施、江海堤围、水库除险加固等,要确保水利投入,使水利建设能够正常有序开展,为城市防洪安全提供安全保障。

第四,做好城市防汛规划,让水利部门专业人员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例如江西赣州的福寿沟,自宋朝修建以来一直在发挥作用,虽历经900多年的风雨仍完好畅通,原因就在于当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城市排水规划。

(作者:丁莉,郑玮 编辑:喻淑琴)

󦘖

微信号

15618884964

添加微信
阅读